刘威
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
Email:jdlwdyx@sina.com

? 基本信息
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,社会学博士,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,主要研究方向为:城市社会学、发展社会学、社会政策与慈善公益。
? 工作简历
2011.1-2011.7,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访学交流;
2012.7-2015.9,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讲师;
2013.12-,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;
2015.9-,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;
? 代表成果
(一)城市中的国家与社会
1.《从“发现社会”到“找回国家”—商品房业主维权研究范式的局限、反思与转变》,孙壮志主编:《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5年8月;
2.《从维权行动到秩序建构:后业主维权时期小区秩序的恢复与重建》,《学习与实践》,2015年第1期;
3.《从“去单位化”到“去社区化”—城市基层社会再整合的“结”与“解”》,《学术论坛》,2011年第6期;
4.《“朝向底层”与“深度在场”—转型社会的社会学立场及其底层关怀》,《福建论坛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,2011年第3期;
5.《“行动者”的缺席抑或复归—街区邻里政治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方法论自觉》,《南京社会科学》,2010年第7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学》全文转载,2010年第10期;
6.《街区邻里政治的动员路径与二重维度—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的分析》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,2010年第4期;
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全文收录;
7.《从“公民参与”到“群众参与”—转型期城市社区参与的范式转换与实践逻辑》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,2008年第1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学》全文转载,2008年第4期;
被《新华文摘》论点摘编,2008年第10期;
8.《城市基层社区社会资本:伦理型塑与转型重建》,《重庆社会科学》,2006年第6期;
被《新华文摘》论点摘编,2007年第8期。
(二)慈善、公益与公民社会想象
1.《国家在场的慈善事业:经验局限与转型进路》,《学术论坛》,2015年第10期;
2.《弱关系的力量:社会关系网络视野中的志愿服务行动》,《学习与探索》,2015年第9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工作》全文转载,2015年第12期;
被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论点摘编,2016年第2期;
3.《超越官与民:慈善事业转型与组织生态重构》,《中州学刊》,2015年第9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保障制度》全文转载,2015年第12期;
4.《“好人好事”与中国人的慈善观》,《社会科学战线》,2015年第8期;
5.《重新为慈善正名—写在<人民日报>社论“为慈善正名”发表二十周年之际》,《浙江社会科学》,2014年第9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保障制度》全文转载,2014年第12期;
6.《冲突与和解—中国慈善事业转型的历史文化逻辑》,《学术论坛》,2014年第2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保障制度》全文转载,2014年第7期;
被《善行天下》分四次连续转载,2014年第12期、2015年第1期、第2期、第3期;
7.《解开中国慈善的道德枷锁—从“恻隐之心”到“公共责任”的价值跃迁》,《中州学刊》,2013年第10期;
8.《回归国家责任——公益慈善之资源动员及群众参与的新传统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10年第5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工作》全文转载,2011年第1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学文摘》转载,2011年第1期;
9.《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:国家的视角》,《东南学术》,2010年第4期;
10.《从“中国经验”到“中国模式”—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、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》,《福建论坛》,2010年第2期;
11.《发展慈善事业不能迷信“公民社会”》,《中国社会报》,2010年12月10日;
12.《以制度创新突破慈善“发展瓶颈”》,《中国社会报》,2010年9月10日;
13.《构建中国慈善发展模式的三个结合点》,《中国社会报》,2010年7月30日;
14.《反思与前瞻—中国社会慈善救助发展六十年》,《学术论坛》,2009年第12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工作》全文转载,2010年第5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学文摘》转载,2010年第2期;
15.《从“崇公抑私”到“尚公重私”—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公民精神的培育》,《道德与文明》,2009年第2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思想政治教育》全文转载,2009年第7期;
被《当代社科视野》部分转载(约1200字),2009年第6期;
被《羊城晚报》(2009-06-14)A08版“学界观澜之诸子百家”论点摘编;
(三)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
1.《“一个中心”与“三种主义”—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再出发》,《中州学刊》,2011年第3期;
2.《“和而不同”: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分殊与经验会通》,《中州学刊》,2010年第6期;
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《社会工作》全文转载,2011年第3期;
? 研究项目
1.公信力危机背景下官办慈善组织的社会认同重构研究(编号:14CSH042),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;
2.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物业权利冲突与干预机制研究(编号:2014M560157),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;
3.商品房社区的权利冲突与管理创新研究(编号:2013B55),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;
? 获奖情况
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(2014)
余天休社会学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(2013)
日本笹川良一奖(2013)
美国“百人会”英才奖(2012)
《中国研究生》2011年第2期“封面人物”,成为第一位荣登该杂志封面的吉大学子(2011)
宝钢优秀学生奖(2011)
教育部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的全国“博士生学术新人奖”(2010)
被直接列入“吉林大学博士生杰出人才培育资助计划”(2010)
中国费孝通奖(2008)
共青团中央、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、全国学联、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“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”,全国二等奖(2007)
共青团中央、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、全国学联、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“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”,吉林省赛区特等奖(2007)
? 授课情况
本科: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》、《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》、《社会学通论》
硕士(MSW):《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专题研究》、《社会政策专题研究》